米乐体育网页版官网
胶水原料

联系我们

南京路上的这家模型商店是否也曾是你心中的“圣殿”?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米乐体育网页版官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白相”航模是许多孩子课余的热门活动,坐落在南京西路459号的翼风模型商店就是航模迷心中的圣殿,小朋友们用省下的零花钱去翼风买自己心仪的模型。从翼风开始,一批热爱航模的青少年开启了职业航模比赛的道路,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冠军,他们为上海添了彩,为中国争了光。

  数十年后,翼风已成回忆,但在翼风陪伴下长大的这一代人对模型的热爱痴心依旧。他们退休后再次聚集,组织了一支老年航模队,一群童心未泯的“老男孩”用航模纪念翼风,也拾回自己的青春。

  “起来,上去,过来,下去……”几乎每个星期,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都会迎来一群特别的“老男孩”。在这里,他们操控着自己心爱的航模,相互学习交流,成功地完成一次次的飞行。虽然他们已年逾花甲,可每当拿起遥控器,让自己的模型飞上天空的时候,岁月似乎都不曾在身上留下印记。

  玩航模,对这些老人来说并不是赶什么时髦,而是一份早已深入血液的热爱。在孩童时期,他们就开始接触航模、制作航模,这项运动在他们人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一个地方,承载着他们共同的美好回忆,那便是曾位于南京西路459号的翼风模型商店。这家模型店在上海和全国都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是很多航模爱好者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当年,许多人用省下的零花钱去买自己心仪的模型,然后回家后看图拼装,培养动手的能力。从翼风起步,一批热爱航模的青少年走上职业运动的道路。除了职业之路,在翼风陪伴下长大的人们,还在不相同的领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翼风模型店的前身是“翼风模型飞机材料行”, 是由一位名叫郭传龄的人在1952年创办的,算是国内最早的专业模型店。在此之前上海还没有专门的航模商店,只有美琪书店兼营模型材料,而且品种很少,酷爱飞机模型的郭传龄于是决定自己开一家航模材料商店。这家商店属于私人性质,规模大,一经开出颇具轰动效应。

  1959年,美琪并入翼风,改名为翼风模型商店。实际上,当时在全国也只有这么一家比较正规的模型店,对整个航模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此后,翼风扩大了店面和工场间,专业度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模型爱好者慕名而来。“在我们心中,那可是个圣殿啊,什么都有。”扬州船模爱好者张进南回忆,做模型要用到的木材,各种规格、品种很齐全。“积攒了钱,有机会到上海来,就买一批东西回家。”

  船模爱好者邢一奇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课,都要赖在那里不走的,一定要到五点多关门了才肯走。

  而对航模爱好者韩兆焕来说,去翼风不单单是买模型、买材料,更重要的是到那里走走看看,感受一下专业的氛围。“我每个星期都要去走一趟,不管买不买东西……当时应该说是顾客盈门,人山人海。”

  原上海翼风模型商店经理盛守贤说:“特别是放假,三排人轧在柜台里面。最早翼风的柜台外面做铁架子的,生怕把柜台推进去,当时确实是蛮轰动的。”

  “特别是小朋友来得非常多,尤其是暑假、寒假。”原上海翼风模型商店副经理杨守玲透露,小朋友们实际上很早就准备好要买什么模型,等到考试考好了,一放假马上来买。“隔夜马上生意就上去了,很明显。”

  在翼风买材料,回家做模型,这对航模爱好者来说,同样是最开心、最难忘的事。当年买一套模型材料花了多少钱,至今他们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韩兆焕记得买一个弹式的小飞机大概是一毛三,小一号的是八分钱,买一罐快干的胶水四分钱。也就是说,几毛钱就可以做飞机模型了。

  不过,对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孩子来说,手头的零花钱并不多,有时候就算是几毛钱也要攒上好长一段时间,即使这样,孩子们也会想着法子往翼风跑。

  “以前快干膏我记得是卖两角钱一瓶,就这么一点,现在讲起来是青霉素这种瓶子,这两角钱对我们也蛮重要的。”船模爱好者吴根华说。

  当年在翼风工作的盛守贤记得,为了给学生们节省费用,他们曾还向孩子们介绍过自己动手配制胶水的办法——用乒乓球泡香蕉水。“因为学生手头都不太宽裕,自己泡泡胶水省掉一点开销,但是东西一样能用。”

  这些小小的困难对于热爱模型制作的人来说,都成了乐趣,随着慢慢的变多的青少年投身于模型制作的行列,国家也开始对模型比赛重视起来。

  1957年1月20日,上海市体委正式成立航空模型俱乐部,开始筹备专业的上海航模队伍。当时29岁的陆钟毅成为第一批教练员之一。他出生于1928年,从1936年就开始做航模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几乎不间断地参加比赛。在小学时期拿过重庆市的名次;中学的时候跟成都比赛,也拿过奖;1956年上海的全市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全国比赛,又拿了第三名。

  上海航模俱乐部组建后,迎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1959年在北京举办的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这届全运会正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是当时体育界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航海模型、航空模型比赛项目也赫然在列。于是,遴选队员,备战全运会,也就成了上海航模俱乐部的头等大事。

  高勤飞被调到上海市集训队,整个集训队大概有十多个人,这个里面再选人。“我们在集训当中,除了睡觉、吃饭以外,其他全部都是扑在做模型上面,因为从每一件小的零件开始做,全部都要靠自己完成。”他透露,做好以后还要试飞,当时是在宝山丁家桥机场。大清早吉普车就开过去飞了,有时候飞机模型摔下来,摔坏掉了,当天就要修好,第二天再飞。“只有通过这种实践,模型才能一直在改进。”

  经过多少个日夜的尝试、改进和刻苦训练后,航模队终于迎来了1959年9月13日全运会开幕的日子。高勤飞参加的项目叫活塞式发动机自由飞模型飞机,比的是发动机供油停止后,模型飞机飞出去的留空时间长短。凭着这种良好的心态和过硬的技术,他一路过关斩将,为上海航模队拿了一个全国冠军。

  1960年国家航模队正式成立,在全运会上拿下冠军、崭露头角的高勤飞,很快就被调入了国家航模队。没想到刚进入国家队,他就在这一年9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录飞行比赛中技惊四座,打破了世界纪录。

  1954年第一次走进翼风,对航模世界感到既神秘又惊奇的高勤飞,成了上海第一个代表国家队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这也许就是他当年的梦想。消息传来,上海航模队的别的队员们也跃跃欲试。1960年12月24日在南京、12月25日在上海,纪录飞行比赛上捷报频传——同一项目上,张家鼎的成绩超越高勤飞,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俞宜震、陶德荣、戚德星打破了橡筋动力直升飞机距离的世界纪录。

  这以后,国内的空模运动员破世界纪录,获世界冠军的慢慢的变多。据统计自1959年至1984年间,我国共有50人50次,打破24项航模世界纪录。其中,仅1960年短短一年里,就有14人共12次打破世界纪录。

  结缘航模,不少人的人生得以出彩。考入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的吴雨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航模爱好者,一起鼓捣出了一个大家伙——全国第一只载人滑翔机。经过一个多月的钻研和打磨,这架全部采用木制结构的滑翔机,没想到竟然一飞冲天,成功飞上了天空,成为上海模型爱好者中的一段佳话。

  成功造出滑翔机的经历,大大鼓舞了吴雨辰的航模制作热情,于是,他和伙伴们又继续研究航模最新技术,开始投身遥控模型领域,代表上海市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无线电遥控个人冠军赛,并参与了重要的汇报表演。

  而说到遥控模型,不得已提成功打造中国第一架无线年,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三校的航空工程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内迁西安,当时就读于交大的陶考德随之到了西安学习,接触到大量航模知识后,他萌发了自己动手做无线电遥控飞机的念头。

  可是,要做中国第一架无线电遥控飞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当时,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乏材料,连做电动机最基本的铁皮都没有,四处寻找材料的陶考德,偶然间灵光一现,想到了火腿罐头。没有材料,就自己开动脑筋动手改造,没有合适的发动机,校友就把珍藏的发动机送给了他,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陶考德一点点地打磨,终于在1955年制作出了国内第一架遥控模型飞机。

  可是,飞机做出来了,怎么成功飞行又考验着他。“我从来就没操纵过这个飞机,飞上天容易下来难,不能四平八稳地着地。”虽然落地的时候有点磕磕绊绊,但还是毋庸置疑地完成了试飞,就此,我国第一架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正式公开宣布研制成功。

  至此,陶考德在模型届一战成名,学校放假回到上海,他去逛翼风模型店,店员听到他的名字都连连赞叹。而从遥控飞机开始,陶考德的人生再也没有离开过飞机研制领域。

  在那个年代,很多孩子就是从最初的兴趣和热爱出发,走出了不同于他人的道路。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做到了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高级工程师的郭弈伟,就是从结缘翼风开始,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或许,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这颗种子可以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时候,口袋里只要有两分、三分,就要跑翼风。”郭弈伟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讨了四分钱,结果买到后面,发现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瓶胶水,一瓶胶水要两分,他只有一分钱,但翼风的老板还是卖给了他。

  拿着这瓶送的胶水,开始做航模的郭弈伟,心里从此有了一个航空梦。于是考上航空学院,成为他学习的最大目标。但是,当年高考落榜后,他被分配到上海粮食六库。

  重复的体力劳动,曾经让郭弈伟觉得梦想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在航模制作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和钻研精神,很快让他有了用武之地。他借鉴航模的杠杆原理做了两台大米自动堆垛机,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获得国家重大科研奖。

  郭弈伟很快被调入交通部船舶运输研究所,成为一名技术员。从最基层的工作开始做起,他凭借自身的科学素养,在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都有突出表现,一路破格成为工程师。

  张玉琪也是在翼风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他制作的古船模技艺精湛,还原出中国古代船只独特的造船技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模型是一艘中国帆船,就是从翼风买来的。“我十岁放暑假的时候,我爸爸第一次带我到翼风去。”由于张玉琪家从曾祖辈开始就从事造船行业,所以父亲最终给他买了一艘中国帆船。回去后,父亲手把手教他。

  “去了一次翼风,买了一套工具以后,我对中国帆船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张玉琪从2007年开始了中国古代船只模型的制作,一块块木块经过他的双手制作就变成了一艘艘富有文化历史的古船。从小就有模型制作的底子,加上多年来积累的船只知识,张玉琪逐渐有了名气,做的古船模还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如今,他制作的古船模已被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相关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4月6日,经营了一个甲子的翼风模型商店关门歇业,许多上了年纪的老航模迷们恋恋不舍,赶到店里再买一件模型,只为了保存最后一张印有翼风字样的发票,因为翼风有他们太多年少时的美好。曾经热闹非凡的翼风模型店,成为一代人记忆里的往事,但是,翼风陪伴着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不会忘记最初的模型制作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人生启迪,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模型制作锻炼的科学精神、培养的动手能力,对青少年来说都会是人生的一笔财富。